苹果会成为下一个诺基亚吗?
自今年起,外界对苹果的未来发展持更加消极态度,这主要源于它正面临“史上最严重的AI挑战”,而这一困境的背后,是苹果在创新上的乏力以及管理层的老龄化问题。截至目前,苹果的股价已经下跌约16%,而与此同时,Meta的股价上涨了25%,微软的股价上涨了19%,苹果的表现明显不如这两家公司。
苹果及华尔街的恐慌并非唯一,我国的供应商巨头亦感不安。立讯精密、歌尔股份、蓝思科技等领先供应商,在过去十余年时间里,深入苹果稳固的供应链体系,与苹果一同沐浴在高速发展的荣光之中,实现了自身的成长与壮大。然而,若苹果在人工智能时代遭遇下滑,其供应商对苹果的依赖程度越高,所面临的冲击也将愈发显著。
众多供应商巨头普遍认同放弃果链,并将其作为战略转型的主要目标,然而,尽管他们纷纷逃离,却依然难以寻觅到下一个类似“苹果”的替代品。
“去苹果化”与“去中国化”
中国长期占据苹果供应链的核心地位,大约一半的制造合作伙伴设于我国,这些企业依托苹果的订单实现了连续多年的高速发展,并由此形成了相互依赖的紧密联系。然而,这种依赖关系逐渐演变成了双方的“危机”,一方急于摆脱对苹果的依赖,而另一方则加快了“去中国化”的步伐。
仅从所占比例来看,这些供应商巨头在克服对苹果的过度依赖方面已经显现出初步的成果。
依据财务报告,2024年,歌尔股份向其最大客户的销售额占比为31.96%,相较之下,2023年这一比例上升至43.38%;同时,领益智造在2024年的最大客户销售额占比为22.07%,而在2023年这一比例是24.22%;此外,蓝思科技在2024年的最大客户销售额占比为49.45%,而2023年这一数据为57.83%,更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这一比例更是高达71%。这几家公司对最大客户,即苹果公司,的依赖性,显然已呈现出不同幅度的减少趋势。
蓝思科技的进步尤为显著。在2022至2024年间,公司从苹果公司获得的收入比重明显减少,与此同时,国内各品牌客户的占比迅速从18%攀升至41%,并且,对外出口的收入比例也从81.94%降至58.63%。
立讯精密的“去苹果化”效果并不显著。2022年,该公司向其最大客户苹果销售的产品总额高达1568.3亿元,占比达73.28%。进入2023年,这一比例不降反升,销售额增至1744.8亿元,占比攀升至75.24%。到了2024年,从苹果那里获得的收入更是达到了1901.39亿元,占比稳定在70.73%。尽管有所下降,可占比始终在70%以上。
鹏鼎控股在其2024年的财务报告中披露了美国市场的收入数据,该收入高达288.85亿元,这一数额占据了公司总收入的82.20%。
在“去苹果化”的进程中,各大供应商巨头的表现呈现出一定的差异,但无可否认,苹果依旧稳居首位,成为当之无愧的最大客户。这一地位也决定了供应商们的发展必须紧密跟随苹果的步伐,苹果所下的赌注,他们亦需同步跟进。
正如折叠屏技术,市场传闻引用供应链内部人士透露,苹果公司打算在4月份之前确定其折叠屏产品的最终供应商,并预计在下半年开始大规模生产相关元件。进一步观察蓝思科技的上市说明书,可以发现公司筹集的资金主要用于满足主要客户——即苹果公司——在折叠屏手机项目上的战略需求。
在我国市场,折叠屏手机已屡见不鲜;苹果的推出略显迟缓,或许难以带来惊喜,这无疑对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构成了一次高风险的赌注。
与“去苹果化”相比,苹果公司推进的“去中国化”过程似乎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去年,库克访问我国,与比亚迪、蓝思科技、长盈精密等主要供应商的代表进行了交流,外界普遍猜测苹果的产业链可能正逐步回归中国大陆。这一迹象表明,苹果近年来将订单转移至印度和越南,并试图分散供应链的做法,已经遭遇了实际的打击。
在东南亚试图构建一条新的“果链”,所需承担的代价可能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
汽车界没有下一个“苹果”
果链中的主要供应商纷纷加快了摆脱苹果品牌的步伐,随后他们几乎齐刷刷地将目光转向了新能源汽车行业。
自2015年以来,蓝思科技着手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致力于智能驾驶舱技术的研发与车载电子玻璃及组件、车载中控屏、仪表盘、智能B柱、投影显示等产品的规模化生产;领益智造在2021年投入3800万元收购了“车链”企业,并在今年进一步购得江苏科达66.46%的股份,该公司具备多家整车厂商的一级供应商资质。
立讯精密在汽车行业的拓展力度显著增强。自2012年和2013年起,公司便通过并购福州源光及德国SuK,成功进入汽车电子及汽车零部件市场。去年,公司更是投入约5.25亿欧元,收购了德国知名汽车线束生产商莱尼公司50.1%的股份,以及其全资子公司Leoni K的全部100%股份。
智能手机行业持续走低,而新能源汽车领域却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蓝思科技等制造业巨头纷纷加入汽车产业链,这一现象在预料之中。特别是,在此次汽车产业的重大变革中,我国在技术和市场方面占据了绝对的领导地位,整个产业链上下游潜力无限。然而,目前来看,尽管汽车业务有所增长,但对这些公司的整体贡献却相对较小。
2024年,蓝思科技在智能汽车及座舱领域实现收入59.35亿元,智能头显与智能穿戴领域收入34.88亿元,其他智能终端领域收入14.08亿元;在这些收入中,智能汽车与座舱类业务占比达到了8.49%。而在2024年上半年,领益智造的汽车业务板块仅占5.33%的比重,并且该板块并未实现盈利。
立讯精密在2022年至2024年间,其汽车互联产品与精密组件的营收实现了显著提升,从61.49亿元攀升至137.58亿元,这一增速堪称行业之最。然而,与苹果公司同期1901.39亿元的营收相比,其收入规模仍显得相对较小。
在短期内,对于果链内的企业来说,汽车板块的发展仍存在不少上升空间;然而,从长远角度考量,恐怕没有任何一家汽车制造商能够像苹果那样,再次为他们塑造出新的财富传奇。
简言之,苹果在手机领域的强大吸引力和广泛影响力使得其攫取了绝大多数的利润,与之合作的供应商们也因此享受了超出行业平均水平的利润空间,其利润总额和公司资产在短短数年间实现了显著增长。相较之下,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价格战的负面影响已经波及整个产业链,持续压缩了利润空间,同时,整车制造商持续向供应商转移压力,使得众多供应商苦不堪言。
因此,即便果链企业成功进入了电动汽车的供应链,赚钱的过程也并不轻松。
贝恩咨询公司(Bain & Co)指出,2025年第一季度,汽车整车厂商(OEM)的利润率持续走低,跌至5.4%。这一现象还表明,供应商的利润率已经连续三个季度超过了整车厂商。不过,供应商的利润率预计也只有6%。
当然,果链供应商曾经经历的快速增长和丰厚利润的阶段已经转变为历史,这也正是制造行业巨头们纷纷寻求撤离的主要原因。
以立讯精密为参照,据相关数据揭示,2015年,该公司的毛利率达到了22.88%,净利率为11.16%。然而,在随后的几年里,其毛利率和净利率均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AI时代,供应商该抱谁的大腿?
业内对苹果的看衰之声已久,然而今年这种声音中夹杂了更深的悲观与失落。苹果在AI技术上的滞后已是公认的事实,这严重撼动了它在科技前沿领域的领先地位。若苹果无法率先获得通往AI时代的“船票”,那么乔布斯凭借创新精神打造的这个巨头或许也将沦为平凡。
因此,在人工智能时代,这些“果链”的供货商并未将所有鸡蛋仅置于苹果这一个篮子中,:
歌尔股份对AI技术推动的智能硬件,尤其是VR/MR设备和AI眼镜领域进行了投资布局。与此同时,立讯精密凭借其在高端头显制造领域的丰富经验,也将这些优势转移至AI眼镜市场。此外,蓝思科技不仅深度参与了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工作,还在AI/AR眼镜领域进行了战略布局。
歌尔股份的转型成果已初步显现。今年,Meta推出了第三代AI眼镜,小米和华为也相继跟进,苹果公司也计划于2026年加入竞争。在这场“百镜大战”中,歌尔股份不知不觉间成为了Meta、小米等众多巨头的核心合作伙伴。
近两年,全球AI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标志着技术的巨大进步,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范围,促进了AI手机、AI PC、AI眼镜等智能设备的广泛应用和普及。若下一代革命性的智能设备将在这类新兴产品中诞生,无论最终哪一方成为“霸主”,那些能够抓住AI时代机遇的供应商,都将获得丰厚的回报。
然而,当前的问题在于,无论是AR/VR设备还是AI眼镜,智能硬件的潮流此起彼伏,一旦热潮退去,往往就会陷入一片混乱。
富士康,即与苹果有着紧密合作的鸿海精密,却紧紧依附着英伟达,仿佛置身于风浪之巅。它所面对的,并非直接面向消费者的企业或品牌,而是一个默默无闻的“隐形巨人”。在AI时代,英伟达率先崭露头角。作为英伟达AI硬件的专属制造商,富士康已经分到了一份丰厚的成果。
摩根士丹利的研究报告揭示,2024年英伟达的AI服务器采购订单中,有近三成流向了富士康;特别是GB200和GB300两款产品的代工比例,更是达到了40%,几乎完全占据了高端AI硬件市场的份额。英伟达的订单助力富士康业绩迅猛提升,据公开数据,2025年第二季度,富士康的营业收入攀升至1.797万亿新台币,相当于4451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增长15.82%。
手持苹果,掌中英伟达,富士康无疑是步入了正确的轨道,即便苹果日渐式微,英伟达仍有望成为新的支撑点,甚至可能是率先摆脱“果链”束缚的巨头。据外部媒体报道,富士康董事长刘扬伟预测,公司服务器业务的收入将在未来两年内超过其他业务收入。
自然,若富士康对英伟达产生了过分的依赖,那么“苹果依赖症”将可能演变成“英伟达依赖症”。
汽车、智能硬件、人形机器人等行业,它们均代表了全球最前沿的技术水平,因此自然对制造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果链”中的供应商巨头们纷纷将业务拓展至这些领域,这实际上是对未来的一个赌注。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发现下一个“苹果”,甚至可能根本不存在下一个“苹果”,它能够为整个电子消费市场以及制造业带来一场全新的变革。
探寻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钛媒体官方微信公众号(标识:),亦或直接下载钛媒体应用程序。
本站蘑菇号已成立2年,主要围绕于海外ID领域的分享平台,提供全面的ID账号分享知识,包括海外appleid、美区id、海外id、全球ID分享等,能让海外ID账号知识简单易懂。欢迎关注及分享本站。
本文来自作者[树州号]投稿,不代表蘑菇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bs.houniaohao.com/appleidxiangguan/202507-1673.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蘑菇号的签约作者“树州号”
本文概览:iphone6 apple id文 | 道总有理苹果会成为下一个诺基亚吗?今年以来,外界对苹果的未来越发悲观,因为其正深陷「史上最大的AI危机」,而这背后是苹果难以忽视的创新疲...
文章不错《iphone6 apple id 苹果深陷‘AI危机’股价下跌,供应商巨头为何逃离又迷茫?》内容很有帮助